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普通话在基层普及,让语言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7月12日上午9时,化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普通话在基层普及,让语言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乡音普语,“话”聚同心实践团一行抵达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正式开启以“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兴”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团队首站直奔同心村茶园,围绕“茶香‘遇’话通”主题拉开序幕——这里既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地,也是普通话推广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关键场景。实践团成员携带精心准备的自制普通话手册,与茶园园长和村民们面对面交流,将语言推广融入茶叶采摘、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场景中,让村民们在熟悉的劳作环境中感受普通话对产业发展的实际价值。
活动以“实践+互动”的形式层层推进。在同心村茶园,实践团的活动在紧凑而有序中推进。抵达茶园后,团队首先结合当地茶叶种植产业特色,设计了“茶园用语小课堂”。成员们用普通话讲解茶叶采摘标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同时纠正村民在术语表达上的方言习惯,比如将“掐尖”规范为“采摘嫩芽”,把“虫咬了”说明为“病虫害侵袭”,让村民们在熟悉的劳作场景中自然接受普通话表达。
随后,团队分组行动,一部分人留在茶园与采茶村民互动,通过“你说方言我翻译”“普通话接龙”等小游戏,降低语言学习的距离感;另一部分人则走进茶园附近的农户家中,发放推普宣传册,耐心解答村民在外出务工、子女教育中遇到的语言困惑。
正午时分,实践团在村委会广场搭建临时咨询点,结合农村电商知识,向村民演示如何用普通话介绍自家茶叶产品,模拟与外地客商的沟通场景,帮助大家克服“怕说错”的心理障碍。整个过程中,团队始终以问候关心为前提,拉着村民的手询问收成、家常,在拉近距离后再融入推普内容,让推广活动更显温情。
经过一天的实践,团队与当地村民建立了紧密联系,推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从成果来看,大多数的村民能熟练使用普通话表达茶叶相关术语;发放手册100余份,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对普通话的认知从“可有可无”转变为“致富必需”——有村民坦言:“以前卖茶怕跟外地老板说不清,现在知道怎么用普通话说清茶叶的好,以后做生意更有底气了。”实践团成员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语言推广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乡村需求的双向契合:茶园里的每一句纠正、社区里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在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
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留下了实用的语言工具,更播下了“学好普通话,走向新生活”的种子,为后续常态化推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审/曾伟伟 复审/邹万梅 终审/罗荣
志愿者们向村民介绍将普通话推入茶叶产业
志愿者们向村民普及普通话并发放推普册一
志愿者们向村民普及普通话并发放推普册二
志愿者们向村民普及普通话并发放推普册三
志愿者们与茶园园长、村支书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