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号召,助力乡村科普工作,7月11日,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燃“材”化火,趣染乡田实践团一行七人走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社区开展系列科普活动。通过实验演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将化学知识融入趣味场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探索科学的窗口。
动画引趣,科学原理藏其中
当天上午,志愿者们抵达印江第三小学,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化学趣味科普课。志愿者们分别引用动画片《哪吒》中三个片段——藕粉塑造真身的细腻、龙宫熔岩的翻滚、哪吒火焰的跃动,将生动形象的动画与趣味化学实验串联起来,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首先进行的是非牛顿流体实验。志愿者讲解道:“淀粉与水按特定比例混合后,会形成一种奇妙的流体——遇强则硬,遇弱则软,就像藕粉遇水后的状态。”随后,两名志愿者邀请小朋友上台协作。大家按比例混合淀粉和水,搅拌中,原本松散的粉末逐渐变成了可塑形的胶体。孩子们轮流触摸体验,感受着“用力拍打时坚硬如固体,轻轻搅动时柔软如液体”的神奇特性,在亲手实践中理解了分子间作用力的奥秘。
接下来的熔岩灯实验,呼应了龙宫熔岩的奇幻意象。透明容器里,油与水因密度差异自然分层。滴入的色素在油层中凝聚成珠状。投入泡腾片后,产生的气泡裹挟着彩色液滴上下翻腾,宛如一幅微缩的龙宫盛景。“油比水轻,所以浮在上面;泡腾片释放的气体提供了‘动力’,带着色素珠‘游动’。”志愿者的讲解让孩子们明白,动画中的奇幻景象,其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原理。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的,是惊险刺激的“火焰掌”实验。 在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下,志愿者演示了甲烷燃烧的现象:火焰在其掌心瞬间绽放又随即熄灭,如同哪吒驾驭的神火。“这是气体可控燃烧的特性,只要条件得当,既安全又神奇。”志愿者的解释,让孩子们在惊叹之余,对“燃烧所需条件”以及用火安全有了初步认识。
课堂尾声的提问环节,孩子们踊跃举手,积极回顾实验中的知识点。志愿者为回答正确的孩子送上奖励,来到操场玩起丢手绢游戏。奔跑欢笑间,科学的种子已悄然埋入心田。
运动添力,动手制皂悟科学
下午,志愿者们又来到城东社区儿童之家。活动以跳大绳游戏拉开序幕,社区的孩童与志愿者们在协作中比拼跳跃次数,运动的活力驱散了午后的慵懒。运动过后,手工制皂活动登场。志愿者通过PPT讲解:“肥皂是油脂与碱发生反应的产物,这种反应能让油脂变成可溶于水的物质,从而带走污垢。”同时,详细说明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随后,各组领取皂基、色素、模具等材料,孩子们发挥创意,制作出造型各异的肥皂。从融化皂基到添加颜色,从倒入模具到等待凝固,每一步都浸透着对科学实践的专注。
科普之行有温度,知识传递见初心
趣味化学科普课堂,没有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用孩子们熟悉的动画场景作引,以可触摸、可参与的实验为桥,让化学知识变得可知可感。对于孩子们而言,收获的不仅是对几个实验的记忆,更是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对于科普团成员来说,这既是一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普力量的实践,更是一次用爱心与耐心播撒科学种子的修行。科学的魅力,正在于能将奇幻转化为可知,将复杂化为简单。今日“三下乡”活动,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让科学走进童心,让探索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静待未来绽放出更多精彩。
初审/曾伟伟 复审/邹万梅 终审/罗荣
火焰掌实验
印江三小大合影
志愿者展示如何制香皂
城东社区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