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青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深入基层、服务乡村是践行社会责任、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为响应国家号召,助力地方发展,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化’雨润乡‘材’助兴邦”实践团于2025年7月10日走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邛江古镇和城东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以水质土壤检测、文化参观及知识宣讲为主的实践活动,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需求,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深耕实地检测,探寻文化根脉
活动当天上午8点,乡村振兴团队集合完毕,由领队老师和团队负责人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及明确任务分工后,大家便带着提前准备好的水质检测仪、土壤检测仪等便捷设备,有序排队前往本次实践活动的第一站——邛江古镇。
抵达邛江古镇后,志愿者迅速按照既定工作投入到水质和土壤检测工作中。古镇依河而建,河流不仅是古镇的“血脉”,更是周边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安全。在河流沿岸,队员们采集不同点位的水样,现场使用便携式TDS水质检测仪对水样的TDS值、电导率等指标进行初步检测,认真将数据记录并分析;“土壤是农业的基础”,队员们深入古镇周边的农田和林地,按照“随机、多点”的原则,在不同地块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当地土壤的PH值、肥力状况等,详细了解当地生态环境基础状况,为后续的生态保护建议积累第一手资料。
完成检测工作后,志愿者随大部队前往印江博物馆参观学习。走进博物馆,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馆内的展品涵盖了当地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文物、民俗风情物件、革命历史资料等,全面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志愿者认真观看每一件展品,仔细了解背后的故事:从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到古代农耕工具、生活器具,再到革命时期的珍贵照片和文献,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印江人民的智慧与记忆。在“土家织锦”展区,精美的织锦图案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大家纷纷拍照记录,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聚焦社区需求,开展知识宣讲
短暂的休整后,志愿者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午的活动中。下午两点半,团队准时从住处出发,前往本次实践活动的第三站——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社区。城东社区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居住人口较多的社区,涵盖了不同年龄层次和职业群体,开展垃圾分类与防诈知识宣讲,对于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强防范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抵达城东社区后,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居民基本情况后便开始入户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讲解了垃圾分类的意义、标准及分类方法。“像菜叶、果皮这些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可以变成有机肥;废旧报纸、塑料瓶这些可回收物,回收后能重新加工利用,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同学边说边拿起提前准备的垃圾分类模型,向居民演示如何正确区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并耐心解答居民提出的“废旧电池属于哪类垃圾”“用过的口罩该怎么处理”等问题,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紧接着进行的是防诈知识宣讲。针对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老年人和家庭主妇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目标的特点,志愿者结合网上搜集的真实案例和当地发生的诈骗事件,向居民详细介绍了常见的诈骗手段,如冒充客服退款、冒充公检法办案、虚假投资理财等,并总结了“三不一多”的防诈口诀。
志愿者还向居民发放了垃圾分类和防诈知识宣传手册,希望能帮助居民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不少居民表示,这样的宣讲活动非常实用,让他们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感谢志愿者的耐心讲解。
在实践中成长,为振兴献力量
7月10日的实践活动在充实与忙碌中落下帷幕。回顾全天的行程,从印江古镇的水质土壤检测,到印江博物馆的文化探寻,再到城东社区的知识宣讲,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三下乡”乡村振兴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收获颇丰。
对于志愿者来说,这次活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生动课堂。在水质土壤检测过程中,大家不仅熟练运用了专业仪器,更深刻理解了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意识到乡村振兴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参观印江博物馆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印江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增强了文化自信,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而在社区宣讲活动中,志愿者学会了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沟通交流,提升了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更体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内涵。
通过一天的活动,团队用专业服务回应了乡村需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担当,也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青年学生投身基层,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初审/曾伟伟 复审/邹万梅 终审/罗荣
邛江古镇合照
志愿者进行水质检测
印江博物馆馆前合照
志愿者对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宣讲
志愿者为社区居民进行防诈知识宣讲